中国强农:科技赋能+补贴驱动乡村振兴
近日,《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,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》出台,政策以“中国强农”战略为核心,围绕“农业新质生产力”构建科技赋能、补贴扶持、机制创新“三位一体”政策体系,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,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新阶段。
一、顶层设计:以“中国强农”为纲,引领农业强国建设
文件强调,坚持城乡融合发展,以“中国强农”战略为统领,深化农村改革,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。政策明确提出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”,将生物育种、无人机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全链条,推动农业从“传统模式”向“智慧模式”转型。
二、科技赋能:数字黑科技颠覆传统农业
文件将“科技强农”作为“中国强农”战略的核心支撑,重点推进三大方向:
生物育种攻关:突破种源“卡脖子”技术,培育高产、抗逆、优质新品种,保障粮食安全根基;
智慧农业升级:推广无人机植保、智能灌溉、区块链溯源等技术,实现农业生产“降本增效”;
科技小院扎根乡村:推广“零距离”服务模式,研究生驻点解决生产难题,打通科技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典型案例:安徽阜阳已建立近20家科技小院,覆盖小麦、玉米、大豆等作物,通过“专家+农技员+农户”联动,带动单产提升15%以上。
三、补贴扶持:9大政策直补到户,保障农民收益
中央财政延续并优化9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,覆盖生产、生态、服务全链条,以“真金白银”托底“中国强农”:
耕地地力保护补贴:按地力等级动态调整补贴标准,抛荒或非农用地取消资格,鼓励秸秆还田、增施有机肥;
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:重点支持智能农机、无人驾驶设备,补贴比例最高达30%,新增农机作业补贴,推动“机器换人”;
耕地轮作休耕补贴:差异化补偿轮作区(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)、休耕区,保障农民收益与生态修复双赢;
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:对农技推广、托管服务、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组织给予奖励,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;
草原禁牧与平衡补贴:按草原面积发放禁牧补助,支持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,推动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协同发展;
农业保险保费补贴:扩大保险覆盖品种,粮食作物、特色农产品保费补贴比例提升至60%-80%,降低农户因灾致贫风险。
四、机制创新:破解“非粮化”“非农化”难题
粮食产销区利益补偿机制:经济发达省份向主产区提供横向补偿,建立“谁种粮谁受益”长效机制,稳定粮食生产;
耕地用途监测机制:划定粮食生产红线,建立基本农作物目录,严防耕地“非粮化”“非农化”,兼顾农民收益与政策弹性;
科技小院长效运营机制:通过“政府+高校+企业”三方共建,保障科技小院可持续服务乡村。
五、乡村振兴目标:三增三更锚定农业强国
文件提出“农业增效益、农村增活力、农民增收入”目标,配套“基础更稳固、乡村更繁荣、生活更红火”三大路径:
产业振兴:发展县域富民产业,培育“一村一品”“一镇一特”;
乡村建设: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;
治理提升: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。
专家解读: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指出,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“中国强农”战略为引领,通过科技赋能与政策补贴双轮驱动,既保障粮食安全“压舱石”,又激活乡村振兴“新引擎”,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。
随着政策落地,中国农业将迎来新一轮变革——科技赋能提升生产力,补贴扶持增强获得感,机制创新破解深层次矛盾,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推荐阅读: